乐山师范学院
发布日期:2020-12-27  来源:网络整理
乐山师范学院地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被誉为“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乐山市,东望乐山大佛,南临大渡河,西眺峨眉山,北接城市绿心。1938—1946年,国立武汉大学曾在此办学八年。
学校始建于1978年,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乐山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四川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等级。2012年纳入教育部“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由武汉大学对口支援建设。
学校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书(刊)184.35万册,电子书(刊)921万册,有48个数据库,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7亿元。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8000余人、学历留学生120余人,教职工1380余人,高级职称近500人,博士、硕士94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书育人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5人,乐山市各类拔尖、优秀人才50人。有80余名教师在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校设有19个教学院,6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教、经、管、法、农、艺九大学科门类。建设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5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先后获批10余个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有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22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4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
学校现有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遗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研究机构和50个校级研究机构。主办《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基础教育论坛》等学术刊物。升本以来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省、部、市级科研奖300余项,其中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4项。在郭沫若研究、苏轼研究、特殊教育研究、林竹资源开发与利用、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研究、社会治理、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特色较突出。
学校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升本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2项。学校沫若艺术团连续3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学校纳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联“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二期)”项目单位,建设有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设有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等省级培训机构。学校设有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
学校对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谋发展为目标,加强校地合作。与乐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市高新区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市辖区(市、县)及有关市级部门紧密联系合作,为地方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主动建设体现乐山特色的科学研究机构和资源,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近年来,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91项,著作权53项,在竹类病虫害防控与资源开发、优质水稻种植、黄连地膜除草、禽畜粪便循环利用、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防治与利用、鸟类保护生物学、空间探测在灾害预警预报中的应用等研究和技术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提高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汽车、师范生教学技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竞赛获得突出成绩。建设有乐山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乐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2019年全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第266名。
学校注重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捷克帕拉茨基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等42所国(境)外高等教育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智库建设等活动。
学校始终秉承情系教育的理念,践行“弘毅自强、笃学践行”的校训,弘扬“敢为人先,臻于至善”的乐师精神。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涌现了一大批名师专家,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马云乡村教师奖”、中小学优秀校长和特级教师,他们以高尚的师德和卓越的成绩,不断拓展深化“乐师”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
学校在省内外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级文明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等荣誉,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国家西部旅游专门人才培训示范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面向未来,学校将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专业化、职业化、个性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师范教育为本体、以应用型专业和艺体类专业为两翼,着力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属一流大学”、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多科性、应用型大学。
学校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书(刊)184.35万册,电子书(刊)921万册,有48个数据库,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7亿元。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8000余人、学历留学生120余人,教职工1380余人,高级职称近500人,博士、硕士94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书育人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5人,乐山市各类拔尖、优秀人才50人。有80余名教师在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校设有19个教学院,6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教、经、管、法、农、艺九大学科门类。建设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5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先后获批10余个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有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22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4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
学校现有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遗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研究机构和50个校级研究机构。主办《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基础教育论坛》等学术刊物。升本以来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省、部、市级科研奖300余项,其中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4项。在郭沫若研究、苏轼研究、特殊教育研究、林竹资源开发与利用、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研究、社会治理、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特色较突出。
学校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升本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2项。学校沫若艺术团连续3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学校纳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联“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二期)”项目单位,建设有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设有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等省级培训机构。学校设有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
学校对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谋发展为目标,加强校地合作。与乐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市高新区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市辖区(市、县)及有关市级部门紧密联系合作,为地方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主动建设体现乐山特色的科学研究机构和资源,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近年来,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91项,著作权53项,在竹类病虫害防控与资源开发、优质水稻种植、黄连地膜除草、禽畜粪便循环利用、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防治与利用、鸟类保护生物学、空间探测在灾害预警预报中的应用等研究和技术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提高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汽车、师范生教学技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竞赛获得突出成绩。建设有乐山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乐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2019年全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第266名。
学校注重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捷克帕拉茨基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等42所国(境)外高等教育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智库建设等活动。
学校始终秉承情系教育的理念,践行“弘毅自强、笃学践行”的校训,弘扬“敢为人先,臻于至善”的乐师精神。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涌现了一大批名师专家,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马云乡村教师奖”、中小学优秀校长和特级教师,他们以高尚的师德和卓越的成绩,不断拓展深化“乐师”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
学校在省内外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级文明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等荣誉,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国家西部旅游专门人才培训示范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面向未来,学校将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专业化、职业化、个性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师范教育为本体、以应用型专业和艺体类专业为两翼,着力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属一流大学”、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多科性、应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