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
发布日期:2020-12-26  来源:网络整理
成都理工大学创办于1956年3月15日,初名成都地质勘探学院,经国务院(56)国三办习字第4号文批准建立,是我国为适应当时工业建设需要兴办的第三所地质院校。建校初期,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部分干部教师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学校组建后,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体,先后成建制迁入。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2000年划转地方,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2010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2017年9月,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19年12月26日,我校成为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建校当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批权。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
学校有成都和宜宾两个校区。学校本部位于成都市主城区,地理位置优越,占地面积2887亩,校舍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宜宾校区位于宜宾市三江新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占地面积1000亩,一期工程校舍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6705人,其中本科生30788人,博、硕研究生5601人。学校共设有18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另有1所独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学校有71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一流专业21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其中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
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14个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岩土工程,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第四纪地质学,材料学,核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应用数学)。有1个学科(地球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地质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404人,其中,有教授(级)275人,副教授(级)613人。特聘中国科学院刘宝珺院士为名誉校长。柔性引智高端专家(院士)34人。截至2019年12月,获国家级人才称号和国家级人才计划的127人次,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次、“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获得省级人才称号和入选省级人才计划的325人次,其中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3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2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四川省教学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
学校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1门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
学校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与四川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2个省级智库(其中一个获评“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8年度高校百强智库”)、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一个为扩展)、2个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保厅重点实验室、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我校牵头建设的“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8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16个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地调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截至2019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928项(次),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省级政府奖和社会力量奖近900项(次);获得授权专利1700余项。2019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参与的“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牵头完成的“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以服务国家、行业、地方发展建设为己任,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大型水电、区域及城市环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
学校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校级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学校获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展演类作品一等奖10项,连续3届获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学校10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3次获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获中宣部、团中央表彰15次。在近两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获省一等奖23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项,省一等奖13项;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金奖4项;连续四年获得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119项(次),省级奖励157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559项(次)。
学校拥有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和观赏石等6万余件标本。现与成都市在校区内共建成都自然博物馆。现有2个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250.4万册,拥有数字资源数据库99个,电子图书388万册,电子期刊4.9万种,形成了以地学、能源、环境等学科文献资源为优势,以理工文献资源为特色的多科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学校档案馆管理规范,达到了“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学校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6种,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种,CSCD核心期刊2种。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现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举办4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7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历次获评“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入选2011-2012年度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2016年,学校获批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学校入选2018年度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
学校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近20万名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专家,其中有两院院士3人(刘宝珺院士、多吉院士、王成善院士)。一大批毕业生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国土资源、勘察、地质、石油(能源)等行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出色业绩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部、省、市、校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平台上,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成优势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学校有成都和宜宾两个校区。学校本部位于成都市主城区,地理位置优越,占地面积2887亩,校舍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宜宾校区位于宜宾市三江新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占地面积1000亩,一期工程校舍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6705人,其中本科生30788人,博、硕研究生5601人。学校共设有18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另有1所独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学校有71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一流专业21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其中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
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14个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岩土工程,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第四纪地质学,材料学,核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应用数学)。有1个学科(地球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地质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404人,其中,有教授(级)275人,副教授(级)613人。特聘中国科学院刘宝珺院士为名誉校长。柔性引智高端专家(院士)34人。截至2019年12月,获国家级人才称号和国家级人才计划的127人次,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次、“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获得省级人才称号和入选省级人才计划的325人次,其中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3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2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四川省教学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
学校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1门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
学校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与四川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2个省级智库(其中一个获评“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8年度高校百强智库”)、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一个为扩展)、2个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保厅重点实验室、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我校牵头建设的“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8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16个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地调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截至2019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928项(次),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省级政府奖和社会力量奖近900项(次);获得授权专利1700余项。2019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参与的“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牵头完成的“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以服务国家、行业、地方发展建设为己任,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大型水电、区域及城市环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
学校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校级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学校获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展演类作品一等奖10项,连续3届获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学校10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3次获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获中宣部、团中央表彰15次。在近两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获省一等奖23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项,省一等奖13项;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金奖4项;连续四年获得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119项(次),省级奖励157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559项(次)。
学校拥有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和观赏石等6万余件标本。现与成都市在校区内共建成都自然博物馆。现有2个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250.4万册,拥有数字资源数据库99个,电子图书388万册,电子期刊4.9万种,形成了以地学、能源、环境等学科文献资源为优势,以理工文献资源为特色的多科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学校档案馆管理规范,达到了“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学校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6种,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种,CSCD核心期刊2种。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现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举办4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7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历次获评“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入选2011-2012年度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2016年,学校获批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学校入选2018年度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
学校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近20万名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专家,其中有两院院士3人(刘宝珺院士、多吉院士、王成善院士)。一大批毕业生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国土资源、勘察、地质、石油(能源)等行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出色业绩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部、省、市、校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平台上,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成优势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2020年4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四川师范大学